-
四川绵阳大型沼气工程领跑全国 78个项目获中央资金重点扶持
四川省在生态循环农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近期获批78个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项目,项目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中央预算内投资达1.08亿元,补助资金规模位列全国第二。这一成果标志着四川省在推动农村能源转型升级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迈出关键步伐,也为全省绿色农业招商引资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政策驱动农村能源结构转型 2015年国家启动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战略,重点支持日产沼气500立方米以上的规模化项目。政策明确对厌氧发酵装置按容积每立方米补助15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助3000万元且不超过总投资的35%。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传统户用沼气池利用率低、维护困难等问题,推动沼气工程向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四川项目布局凸显区域特色 绵阳、成都、南充等地成为项目集中实施区域,其中绵阳江油市现代农业园区将建设3座特大型沼气工程,日均处理畜禽粪污超2000吨。项目设计充分结合川中丘陵地区养殖业密集特点,采用"种养结合"模式,产生的沼渣沼液可直接用于周边粮油基地施肥,形成"养殖-沼气-种植"闭环系统。 三、技术创新提升综合效益 获批项目普遍采用中温厌氧发酵、生物脱硫等先进工艺,沼气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眉山某项目创新性引入热电联产装置,年发电量可达480万千瓦时。部分工程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线,使每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附加值增加300元以上。 四、环境经济双收益显著 初步测算显示,78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处理畜禽粪便总量将突破500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约12万吨。泸州某试点项目数据显示,周边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两年内提升0.8个百分点,水稻亩均增产达5.2%。 五、后续管理机制持续完善 四川省已建立项目动态监管平台,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运营维护实施全过程跟踪。德阳等地探索"第三方专业运营"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下一步将重点培育沼气工程上下游产业链,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商业化运营体系。 该批项目的实施将大幅提升四川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全国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四川经验"。
2025-09-03
-
四川盆地页岩气探明储量突破万亿立方米 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提速
近日,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传来重大喜讯,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突破万亿立方米大关,四川盆地成为核心产区,这一成果不仅夯实了国家能源安全基础,更为区域招商引资和绿色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万亿储量里程碑: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8年,累计探明地质储量已超过万亿立方米,其中四川盆地贡献突出,涪陵、威远两大页岩气田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均突破千亿立方米,成为支撑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的重要力量。从2014年开始,不到4年时间内,四川盆地相继探明涪陵、威远、长宁、威荣4个整装页岩气田,累计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突破万亿立方米,产能达到百亿立方米级别,累计产气超过220亿立方米。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化开发的国家,有效缓解了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降低了对外依存度,为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技术创新引领:构建中国特色页岩气开发体系 在页岩气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通过地质理论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页岩气成藏理论,破解了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在工程技术领域,突破了长水平井钻井、分段压裂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了系列国产化装备,大幅降低了开发成本。同时,创新形成了适配页岩气开发特点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气田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气废水达标处理和生态保护,推动页岩气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开发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 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页岩气有利区技术可采资源量达21.8万亿立方米,目前探明率仅为4.79%,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四川盆地作为页岩气开发的主战场,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突出,未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开发经验的积累,有望发现更多大型整装气田。此外,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等区域的页岩气资源勘探也在稳步推进,多区域协同开发格局正在形成,将为我国页岩气产业长期发展提供充足资源支撑。 四、绿色转型助力:页岩气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 页岩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其大规模开发利用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相比煤炭,页岩气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可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页岩气产量的提升不仅增加了清洁能源供应,还带动了天然气发电、工业燃料替代、城市燃气等领域的发展,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同时,页岩气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装备制造、工程服务等产业链的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矿产资源态势:煤炭与黑色金属呈现积极变化 在页岩气产业取得突破的同时,我国其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也呈现出新特点。2017年,煤炭勘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回升至815亿吨,明显高于2015年的390亿吨和2016年的607亿吨,其中新疆地区新增3个储量超过50亿吨的大型煤炭矿区,成为煤炭资源增长的重要区域。黑色金属矿产中,锰矿查明资源储量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增幅达19.1%,过去5年年均增幅超过10%,为钢铁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六、高质量发展导向:资源管理迈向安全高效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多数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这与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相适应。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矿产资源管理更加注重安全、高效、绿色、可持续,通过优化勘查开发布局、严格资源保护、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页岩气产业的发展正是这一导向的生动体现,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开发,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为其他矿产资源的高质量开发提供了借鉴。 七、产业协同发展:页岩气带动区域经济与招商引资 页岩气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带动作用。四川盆地作为页岩气核心产区,通过建设气田开发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配套产业,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有效促进了当地招商引资和就业增长。同时,页岩气外输通道的建设将清洁能源输送至中东部地区,优化了区域能源配置,支持了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资源开发—产业升级—区域协同”的良性发展格局。 八、未来展望:多维度发力推动页岩气产业再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我国页岩气产业仍需在多个领域持续发力。在技术层面,进一步突破深层、超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提升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在政策层面,完善页岩气开发扶持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生态层面,持续强化清洁生产和生态保护措施,实现开发与环保的动态平衡。随着各项措施的落地实施,我国页岩气产业有望在“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2025-09-03
-
四川省委组织部领导调研彭山创业孵化园 强调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四川省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带队赴眉山市彭山区创业孵化园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园区在创新创业、电商孵化及乡村振兴领域的实践成果。此次调研旨在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融合,强化政策扶持对青年创业的引领作用,探索“党建+电商”模式在县域经济中的创新应用。 一、调研团队实地考察园区运营情况 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创业孵化基地、电商运营中心及农产品展销区,详细了解园区建设背景、政府扶持政策及企业入驻情况。相关负责人汇报称,该园区通过整合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已培育出多个互联网品牌,其中彭山猕猴桃、柑橘等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成效显著。 二、肯定“双创”工作与党建融合成效 省委组织部领导特别赞扬了园区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做法,指出青年创客党支部制定的年度任务清单具有示范意义,要求进一步优化创业辅导、资源对接等服务。调研组强调,孵化园需持续发挥大学生村官群体熟悉基层、技术扎实的优势,深化农村电商产业链布局。 三、部署电商赋能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在考察电商团队时,调研组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强化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营销能力;二是推动校地合作,引入高校科研力量解决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瓶颈;三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配送网络。 四、彭山区落实调研指示的后续举措 眉山市及彭山区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围绕调研组建议制定专项方案,重点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设立乡村振兴电商扶持基金,同时联合农业合作社建立产品溯源体系,确保2024年内新增孵化涉农电商项目。 此次调研为彭山区创业孵化园明确了“以电商驱动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其经验有望在四川全省县域经济转型中形成可复制的样板模式。
2025-09-03
-
四川自贸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 99项试点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近期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通过99项具体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此次改革聚焦行政审批简化与监管创新,涉及医药、出入境服务等重点领域,旨在提升企业办事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改革试点总体框架与目标 根据国家部署,四川自贸区结合本地实际,从国务院确定的116项改革事项中选取99项开展试点。改革涵盖五大类型:完全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告知承诺制、透明度提升及强化监管。试点将持续至明年年底,重点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与国际规则接轨。 二、重点领域改革突破 在医药健康领域,取消医疗机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 一、二类)审批,药品广告异地备案手续同步废止。出入境服务方面,除境外就业和留学中介外,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资格认定全面取消。这些举措将直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分类实施差异化举措 对于取消审批的5类事项,企业可直接开展经营活动;2类改为备案的事项实行"先上车后补票"模式;22类告知承诺事项实现"承诺即办"。针对透明度提升和强化监管的70项措施,相关部门将出台配套细则,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四、监管创新与风险防控 改革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33项市场准入监管措施将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新型监管方式。在自贸区三个片区推行"互联网+监管",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平台,确保"放得开、管得住"。 五、预期成效与后续计划 此次改革预计惠及自贸区内超10万市场主体,企业开办时间将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下一步,四川将建立改革效果评估机制,适时扩大试点范围,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2025-09-03
-
汪洋调研四川农村饮水安全与农业转型 强调机制创新与招商引资
近日,中央领导在四川围绕农村饮水安全与农业现代化转型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了成都金堂县、崇州市等地的水利工程与农业示范区。调研强调要通过机制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建,强化招商引资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确保民生工程可持续运营,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突出责任落实与市场化运营 在成都金堂县水利设施现场,调研组详细查看供水管网建设与水质监测流程,指出中央资金已全面覆盖项目需求,要求地方政府压实主体责任,加快配套资金落实。针对运营难题,提出推广“使用者付费”机制,引导农户参与监督,同时探索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差异化水价体系保障工程长效运行。 二、农业转型聚焦适度规模经营与产业链升级 崇州市现代农业基地的调研中,重点关注土地流转、合作社联营等新型经营模式。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通过技术集成与组织化生产提升粮食产能,支持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联合发展深加工,延伸价值链。特别指出需结合地域特色培育优势产业,避免“一刀切”政策。 三、跨部门协作强化政策落地效能 此次调研由水利、农业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现场协调解决地方反映的审批流程优化、技术标准统一等问题。要求建立省级统筹专班,打通部门壁垒,在项目规划中同步考虑生态保护与产业配套,形成“水利+农业”一体化解决方案。 四、川西平原试点经验将辐射全省推广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周边区域已形成可复制的管护经验,如金堂县“以水养水”运营模式、崇州“农业共营制”等。下一步拟在全省建立20个重点示范片区,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全域乡村振兴,重点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激励机制与风险防控体系。
2025-09-03
-
巴蜀文脉交融启新篇
在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成都在文化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带动作用。两座历史名城的携手,不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通过文化项目的落地有效拉动了招商引资,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框架下的深度协同 自2013年签署文化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合作重点聚焦巴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活化,在考古研究领域形成常态化互动。成都的专家团队多次深入达州开展田野调查与技术指导,显著提升区域考古研究水平。 二、考古协作构筑历史脉络 2015年启动的渠江流域(达州段)系统性考古调查,成为两地合作的标志性工程。该项目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商周至汉代遗址群进行测绘与数据采集,填补了巴文化区域演变的学术空白。宋代鸿钟保护工程采用微环境控制技术,为大型金属文物修复建立操作规范,相关经验已纳入省级文物保护技术指南。 三、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达州博物馆库房环境改造项目由两地文博专家联合攻关,攻克了川东地区高湿度环境下文物保护的技术难题,库房监测数据实时接入省级文博管理平台。两地互派讲解员开展沉浸式培训,累计开发8条特色研学路线,年服务青少年超5万人次。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已归集古籍文献2万余册,实现24小时云端调用。 四、文化执法联动创新 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响应机制,联合查处非法文物交易案件11起,涉案文物移交程序成为跨市协作样本。文化市场综合监管平台实现执法数据双向推送,违规经营主体联合惩戒机制覆盖演艺、出版等7大领域。 五、舞台艺术共育文化品牌 两地文艺院团联合创排的《巴山夜雨》舞剧获省级艺术基金扶持,巡演场次突破50场。持续推出的"巴风蜀韵"系列展演已成为文化惠民品牌项目,其中非遗展演单元带动36项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演艺人才孵化基地培养青年演员128名,3部原创作品入选国家级展演。 六、产业协同释放文化动能 依托合作项目的辐射效应,达州文创园区引入设计企业14家,开发巴文化主题IP产品67款,年产值突破1.2亿元。文旅融合示范带串联两地6处文保单位,形成"红色文化+考古遗址"特色路线,年接待游客增长率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 两座城市的深度协作证明,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从地下文物的联合保护到舞台艺术的交融创新,从数字技术的应用到产业生态的构建,这条文化纽带正持续释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深层价值。
2025-09-03
-
成都平原经济区引领五大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四川省近期出台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以系统性文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规划聚焦各经济区特色优势,明确成都平原经济区将打造创新改革试验高地,川南经济区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全省形成多极支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战略定位升级重塑区域经济版图 成都平原经济区范围扩展至8个城市,强化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功能;川南经济区突出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重点布局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产业;川东北经济区依托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攀西地区强化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川西北生态经济区聚焦生态保护和文旅融合。 二、交通网络优化打破地域发展壁垒 近年来,四川省建成贯通五大经济区的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体系,成都至川南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幅提升要素流动效率,为区域产业协同奠定基础。 三、产业差异化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各经济区实行特色产业目录管理:成都平原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川南培育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和页岩气生产基地;攀西推动钒钛稀土资源精深加工;川东北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四、生态保护红线贯穿规划全过程 规划明确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成都平原经济区建立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比例超40%,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推进。 五、政策创新构建区域协作新机制 建立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试点税收分享、用地指标调剂等配套政策。成都与绵阳、德阳等城市已启动科技创新券跨区域流通,推动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 此次规划实施标志着四川省区域发展进入精细化统筹阶段,通过明确各经济区功能分工和产业导向,将有效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5-09-03
-
大城携手威龙,共筑温泉文旅新地标
近日,大城县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要突破,与四川威龙实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达成温泉城项目合作。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将以温泉资源为核心,构建集商务、休闲、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文旅示范区,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产城融合发展。 一、项目规划与建设周期 根据协议内容,大城温泉城项目将分两期推进,总开发周期为5年。首期工程重点建设会议中心、星级酒店及配套餐饮设施,计划两年内投入运营,解决当地大型活动接待能力不足的短板。二期工程将延伸开发温泉疗养、生态公园等业态,形成完整产业链。 二、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项目建成后预计直接创造逾千个就业岗位,并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动拉动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行业增长。分析指出,温泉城独特的资源禀赋有望吸引周边城市消费群体,年客流量预估可达50万人次,间接推动大城县第三产业占比提升3至5个百分点。 三、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 大城县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温泉出水温度达58℃,富含多种矿物质。合作方将采用阶梯式开发模式,首批设施优先使用现有地热井,后期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规划中预留30%绿地面积,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要求。 四、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 廊坊市近年将文旅康养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大城县据此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出让优惠、基础设施配套等举措。此次合作中,当地组建专班提供全流程服务,确保项目从签约到落地高效衔接,彰显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招商竞争力。 五、未来展望与区域协同 作为廊坊南部重要节点,大城县温泉城项目建成后将与霸州家具博览城、文安鲁能生态区形成业态互补,共同构建"一小时文旅经济圈"。专家认为,该项目对激活县域消费潜力、优化河北文旅产业布局具有示范意义。
2025-09-03
-
宜宾市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招商引资助力重点项目投资超76亿元
今年以来,宜宾市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6.8亿元,占全年目标的51%,其中中心城区项目贡献55.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55.8%,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一、城市建设投资实现双过半 宜宾市聚焦交通枢纽升级、老旧小区改造、生态治理等领域,统筹推进百余个重点项目。中心城区作为核心引擎,55.7亿元投资重点投向三江口CBD、渝昆高铁配套工程等标志性项目,带动全市投资进度突破预期。县域项目中,南溪区滨江生态廊道、江安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工程同步提速,形成全域协同发展格局。 二、招商引资激活社会资本活力 通过产业链精准招商,宜宾市引入多家龙头企业参与城市运营。智能终端产业园、动力电池配套项目等获得战略投资,社会资本占比同比提升12%。政策层面推出“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将项目落地周期压缩30%,其中光伏新材料产业园从签约到投产仅用5个月,创下行业新标杆。 三、民生工程与产业布局双轮驱动 在55.7亿元中心城区投资中,28%用于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学校医院配套,建成后将新增学位1.2万个、医疗床位800张。产业层面,长江工业园完成智慧化改造,吸引配套企业14家入驻;五粮液产业园扩建工程带动就业超6000人,实现产城融合深度发展。 四、绿色基建提升城市承载力 宜宾市将12%的年度投资用于生态项目,岷江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河道治理11公里,新建公园绿地43公顷。同步推进的还有全省首个零碳交通示范区建设,目前已投用新能源公交枢纽2座、充电桩网络覆盖率达80%,为长江上游绿色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当前,宜宾市正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强化资金与土地要素保障。随着第四季度20个新建项目集中开工,全年150亿元投资目标有望超额完成,进一步巩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025-09-03
-
宜宾市社消零持续增长凸显消费活力 招商助力城乡消费结构优化
今年以来,宜宾市通过深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联动,推动消费市场实现量质齐升。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11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内需潜力。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城乡消费及餐饮服务等多维度数据均呈现均衡发展态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消费市场整体规模持续扩大 宜宾市消费市场延续复苏势头,前11个月社消零总额达611亿元,12.6%的同比增速反映出居民消费信心稳步回升。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26.5亿元,增长12.9%,表明头部企业对市场拉动作用显著。分析认为,这与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优质商业项目密切相关,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招商成果逐步转化为消费增长点。 二、城乡消费协同发展特征明显 从经营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5.2亿元,增长12.6%;乡村消费145.8亿元,增速达12.5%,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一变化得益于宜宾市近年来实施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冷链物流、改造乡镇商贸中心等措施,推动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部分区县开展的"数商兴农"试点,带动农村电商零售额同比提升超两成。 三、服务消费增速领跑商品市场 按消费类型划分,餐饮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较商品零售高出0.6个百分点。节假日期间,宜宾市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近三成,夜间经济集聚区营业额增幅明显。商品零售板块实现526.2亿元规模,12.5%的增速中,绿色家电、户外装备等升级类商品贡献突出。消费券等促消费政策直接拉动相关品类销售增长超15%。 四、产业联动效应逐步显现 宜宾市将消费升级与白酒、智能终端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通过"以展促销"模式举办多场产销对接活动。五粮液等本土企业推出的文创产品带动限额以上企业文化办公类零售额增长18.7%。同期,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4%,反映出对外开放平台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当前,宜宾市正围绕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目标,进一步强化商业网点规划,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社区便民服务、首店经济等领域。随着元旦春节消费旺季来临,预计全年社消零总额有望突破67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持续巩固。
2025-09-0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